close

壽齡學區變遷史--發表於82學年校刊--壽齡兒童

    調回母校壽齡國小服務,倏忽近一年半,每次沿著新文安阿公店溪堤岸,往舊港口的海邊走去,想要回味一下兒時的情景,但總是會對歷史的滄桑、環境的變遷,感慨萬千,直呼可惜。

      三十年前的情景,母校四週並無圍牆,而是圍著大水溝,溝邊種有高大的木麻黃,校內黑瓦屋頂教室幾間,靠西邊有一排竹造糊土灰牆壁的建築,一半是教師宿舍,另一半是教室(當時稱為假教室),除此而外,運動埸酷似鹽田,一片白茫茫,同學難得有鞋子穿,個個腳底被鹽鹵泡成數個白肉繭,大家稱它為雞眼,閒來無事挖雞眼也是一大消遣,就像現代人摳香港腳一樣。

      阿公店溪的水不但可游泳,尚能飲用,秋末冬初,兩岸蘆狄花泛白,隨風搖曳,淺沙洲上,螃蟹出沒,同學們放學回家滿沿途賞玩嬉戲,真如日本老歌「誰不想念故鄉」所描述的快樂悠閒情景。

      舊港文安的海邊,僅隔著一條南邊港(此地人稱河流叫港),沙灘極長,近百公尺,螺貝蟳蟹比比皆是,灘頭頗高,長滿木麻黃林、瓊麻、林投,地面爬滿馬鞍籐,太陽刺草開花,生成一個個似太陽的刺球,小孩子順風追逐,灘頭內陸的沙土坪尚可種植地瓜、銀合歡,家家的沙土坪都挖了一個小池塘,養殖吳郭魚、鯽魚等,池塘邊的欖仁樹,幹粗大到可雙手合抱,除颱風天外,海邊經常是熱鬧的,討海捕魚、捉魚苗、牽罟網,半數以上的村民就靠著海在生活。

      但曾幾何時,這些天然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單調而堅硬的水泥堤防,褐濁的海水、垃圾滿地的沙灘,出海口的阿公店溪兩岸幸存一些紅樹林,聽老一輩的人講:以前舊港文安的居民是居住在現在的海中央,因為大海潮的吞蝕,全村的人才搬遷到現在居住的地方。

      古時候的人敬畏天地,對天災習以為常,但是最近據某些人士分析,當初的海岸線之所以會被海潮吞蝕,與日本人築阿公店水庫有關,水庫未築之前,每次雨水沖出大量泥沙,待水庫築成後,出海的泥沙銳減,因此海岸慢慢遭侵蝕,就如最近永安鄉民抗議台電中油公司抽沙填地所造成的後果,其原理是相同的。對照歷史年代,兩村大遷徙的時候,當在日本據台之先,阿公店溪水庫的影響可能是後續的影響,百多年前的遽變是否牽涉地殼變動,有待專家研究,若果並無相關,那麼大遷徙說是天災,亦可說是人禍,撫今思昔,國人的環保觀念剛剛萌芽,能否順利成長?能不能避開再一次的人禍?今年的八一二水災也只是一個警訊而已。

 

     提及百多年前村民的遷移,正苦無史料可考,本鄉本士化研究先驅---孫枝木先生送我一疊其手稿影印的「彌陀庄開發史」及「高雄縣彌陀鄉蔦松文化層資料」,對於本鄉地理地名之變遷及祠奉神明的遷變來源,可作更深入的了解。

    庶務倥傯,歲月蹉跎,本想抽空重抄影本資料,有疑問時請教孫枝木先生,詎料造化弄人,孫枝木先生前不久溘然而逝,思之不勝噓唏。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謎」,孫枝木先生介紹我參加高雄縣謎學研究會,我載他一起到鳳山,在車上他對我這麼說過,這句話很發人深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如謎,把握此時,多做些有益於國家民族或人類社會的事,莫為生而煩惱,莫為死而憂傷,孫枝木先生適可安息矣!

                                                                                                                                                                                                                                              ********************************************************

謹節錄一段手稿影本「彌陀庄開發史」有關舊港文安二村海濤侵蝕遷移資料,供諸賢達參考:

     舊港口資料來源:彌陀庄內管轄一覽表昭和七年西曆一九三二年舊名港口,百五十年前等姓始居住,以漁業為生,明治二十八年六月暴風雨及海濤浸蝕,致該居住地盤流失,家產破壞,遂居住地全滅,居民陷於悲慘命運,後來居民與警察官吏派出所同時移居今現址,後來居民以農業兼漁業為生,人口有年年增加趨勢,舊名「新厝仔」即今之永安,距今五十年前有下茄萣林等各姓十餘戶來此奠居,故名「新厝仔

 

,均以漁業為生。因環境舒適,遷入人口逐漸增加,舊名「新港口又名官府山或管府山」,距今八十年前有下漯底何姓四名來此定居,其後二、三年,白砂崙庄薛姓,五、六及竹瀘邱姓二、三名,下甲蔡姓等前後陸續居住,戶口因此漸次增加,光緒甲辰三十年一九四年即明治三十七年五月,街庄長管轄區名及管轄區域改正,新厝庄新港庄歸屬舊港庄統稱舊港庄

                                                                                                                                                                                                                                                                         五分仔「今之文安」

       舊名五分仔,於光緒甲午二年,一八九四年明治二十七年,三點山仔部落居民為避海灘,遷徙一半據現在地址居住,故名五分仔,住民以半漁半農為業,最近住民文化機運向上,協力興國語(日語)?學會(以下十二字無法辨認字意及句意)。

 

      舊名三點山仔各姓,隨鄭成功渡台移住,明治初人口約五、六百,因海濤入侵,一半遷住五分仔滿並有他遷者,至明治二十七年更遭大海浪之侵蝕,共約七成遷住五分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壽齡變遷
    全站熱搜

    黃立浯(仲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