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學仔與瀰羅港
(2011/02/17發表)
前鋒學仔與瀰羅港
提供人:孫枝木
繕打:黃永豐(黃譍豐)
本文曾經刊在高雄縣文獻第十三期,並在彌陀國中「鄉土民情」刊出,唯續篇不經刊出,為延續刊出起見特再抄略一次,致連續完整編出,謹此請見諒。
前鋒學仔位於「彌陀寺」南壤第四公墓,東至舊豬灶,西至彌陀中正路東,南至彌陀新市場,西南側與彌陀國小一路之隔,包含舊海防營房,與光和村為鄰,佔地約二~三甲之概,為荷蘭時代的施教「目加溜布灣」分教教場,對原住民平埔族所採取所謂教化事業。可是荷蘭人的傳教師,雖然在個人上是依據宗教信念和人道主義,而想教化原住民「平埔番」。但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傳教和教化行為,無非是替征服者「荷蘭人」的謀利工具。因此這種傳教和教育,在政治方面不外乎是給原住民帶來嚴重的災殃,依此為了統治原住民盡量利用—考—路—氓—(Jeancalvin)係「改革派教會」,而派了甘地武斯牧師於1627年,「右尼武斯」牧師於1629年(崇禎11年)先後從「巴達維亞」被派來台。由這兩位牧師為主,和後到的牧師三十餘人在一起,以台南「新港社」(Sinkan)即今台南新市為中心點,向附近平地原住民傳教,甘地地武斯牧師於1626年(崇禎9年)在新港(今台南新市)設立學校,教授羅馬文字母,並講述基督教教義,後來新港社(今台南縣新市)、大目降社(Tavo-kan)今之台南縣新化、蕭壟社(Soulalang)今之台南縣加里鎮、麻豆社(Matau)、目加溜灣社(Bacealuan)則今台南市喜樹仔,亦稱「死樹仔灣」設立傳教場。「參閱村上直次郎荷蘭人的番社教化P.13」,這樣荷蘭人也就在『微羅港或眉羅港、瀰羅港(Milocan)』設分教場,也就是俗稱「前鋒學仔」。
1630年大批唐山河洛人把原住民趕至『還轅或番園、番員、番灣』於今岡山鎮前峰里相接壤。故今之「山霸園」東接「還轅」,西於今彌陀兩加油站,北與維仁溪為側前的屏障,昔稱「唐山霸」,意謂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被唐山客所霸佔。後來的唐山人或客家人來台均未帶眷,屢襲平埔族婦女偷春,而平埔族原住民亦成群夜襲唐山客,兩方常傳傷亡,因此在唐山霸(則今之山壩園)與「還轅」間築一土壩提為界,也就這時「唐山壩」改稱「山壩園」。至於前鋒學仔在荷蘭時代1627年設立分教場,其名諱系鄭成功來台翌年時廢止荷蘭宗教,而原基督教場改教授學漢語,後來稱做「前鋒學仔」,意謂漢學堂之最前鋒。在番園原住民奉祀的主神「甕公祖」亦稱「太祖廟」也由前鋒學仔遷往「番園」奉祀。至於「番園」平埔族原住民,於何時遷離「番園」,又遷往何處、怎樣離開,已無案可稽。而資料中斷,只知其太祖廟「甕公祖」由本鄉林對先生所管理,而他們的「甕公祖」主神也未知何時塑成三尊金身,按日踞時代對宗教信仰管束嚴格,並有剖佛金身,燒佛爺之舉,因此塑造「甕公祖」「豬頭顎」「瓠咾顎」之三尊神像於何時,無資料。於民國四十年代岡山飛機場因進噴射教練機而擴建滑翔道,甕祖公廟被廢,今由林對先生後代奉祀並遷往於岡山鎮前鋒路一四七號,於路邊堅牌示為「原番社尪公祖」字樣,唯已漢民化,「甕顎」「豬頭顎」「瓠咾顎」已不復見,塑有三尊神像,名曰「尪公祖」,按「尪公祖」或「尪祖公」或「洪元帥」均系原住民平埔族的主神,故亦曰「太祖」。岡山地區有程香里的「尪元帥」或「洪元帥」,岡山鎮新庄里的「尪公祖廟」,「北嶺墘」的「尪祖公」燕巢鄉尖山村的「太祖公廟」,依該廟奉祀的「甕」「硐」「硿」,並盛水,據口啤為祈求平安乞飲之用,依據上述論斷,「微羅港」或「眉羅港」、「瀰羅港」確係平埔族番話的地名,是否「西拉亞雅族」或「目加溜布族」的語音無法稽考。又微羅港由地名之「前鋒學仔」、「唐山壩(今之山壩園)」、「番園」、又漯底山麓的「蔦松文化層」、「番園文化層」,加以深入探討,彌陀確實住過平埔族原住民無疑。按口啤同樣稱「前鋒學仔」,是鄭成功逐走荷蘭人同時而廢,而其名至今仍在,而廢除荷蘭傳教的「前鋒學仔」也成為河洛人與平埔族原住民共同學習漢文的學堂,漢字也授予平埔族原住民,由此探討:原住民與河洛人好似曾經共居雜間相處的生活過。依萬曆甲戌一年,漯底村孫氏族人—孫應氏,曾經一年數度大陸台灣間來往從事鹿皮、鹿脯、商業行為看,距今已是338年前的事,已有漢番共處的類似。又漯底山麓蔦松文化層的古蹟發現處與今漯底村的百年舊厝只有一壁之隔,並曾發生漢人偷原住民春,或漢民被原住民偷春而發生爭鬥鬧人命故事之傳說。又據長輩口啤云,全社「村」週圍種竹與林投於外圍,可防強盜小偷,亦可與原住民做屏界,歸納上述各種象好似很和睦相處過,又反觀「山壩園」「
番」「港口崙」(已廢)亦集結漢人與平埔族原住民混居之跡。設以原住民、漢人不睦,應不能處臨而居。又原「舊港口」、「七鯤身島」、與「大眾嶼廟」之間(詳見鯤島逸史)有帆船四~五十艘「見日本昭和初葉地政測定鑒界官,山本式與鳩山兩人筆談」,稱其總載重量為兩百噸上下,專以鹿皮、糖、鹽,往返二層行溪與布袋港從事商業行為。」依據岡山鎮舊後協廟「奉獻勒碑載」錄為:
特調福建台灣府鳳山縣正堂加三級紀錄五次官,為叩懇憲思等事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囗囗囗
本府正堂余,信票本年 十二月初七 日蒙
本道憲楊,批據舟船戶棋武等具呈前事詞稱:荷蒙列憲洞察民隱,官捐開復「茄藤」、「二濫」等港【註一、「茄藤」則今茄萣,「二濫尾則今維仁溪港口」】便利舟囗船行接運,免由外海不測,貪揣度沽有賴。料鳳民謝、藍等沿港起蓋糖寮,郡高往奉置辦糖粟貨物,由港等運口等地分股包收帆船隻到港,必令倚寮,每船先勒四大元,始終貨物付運原每籠糖載銀一口,藍等抽扣二分,船戶只得八分,其餘粟石按載勒抽至船頭覆糧搬費每籠糖工口八文,每石粟工口四文。因棍等在地包僕任意刁難勒取,若干不就勒者,將貨囤積在寮,永不發配。船戶守候,莫何三餐食盡,無奈空船駕回,情慘萬狀。迨上年十二月間,蒙前任府憲查訪奸敝,諭敕鳳山縣究報,於本年正月初一日,經蒙鳳邑主張親到港口查訊藍等私扣勒取情確,立即差押拆寮。詐藍籌金賄賂,寮雖報拆,而勒抽仍然如故,案懸十月之久。幸蒙仁憲明察萬里,至府提訊,究責評報在案。示因糖貨西成船戶正當通行接運之際,但奸敝未杜,各令幫夥串通原倚船隻沿港險行,廢配餘船到港依究懸候,以致混爭互相攬鬧劫,必釀成大禍。伏思官開港道,恩及度梢,但模未定,地棍射利,貽害生端不休。切武等筩澳船隻會議,港口公立船寮一間,為規 船隻先駕至寮,遇有商貨,隨即俟次接運流通。每籠糖載價銀一口票石五分,依規而行自收,以杜囤積抽勒之弊。至覆糧搬挑腳費,每籠糖仍定二口八文,在寮自理,以免刁難勒取,切利弊聲明,而地棍勒抽無由,商民船戶各安生構萬世利,便合亟情稱案呈伏乞。
廉明大老爺恩全始終乞准給示勒石豎立港口,奸弊永杜,裨闔澳船隻得以通行承接,遵守永遠,度活有賴,均沾不朽,切呈等話蒙批仰台灣府查案,嚴敕鳳山縣勒石永禁敢查毋再忽延。等因蒙此案查二濫港道前因林料王考爭抽禁寒,乾隆二十四年前府四任內行據台鳳二縣議亶蒙道憲披准指開。續有謝、藍等攔貨私抽,經前府訪察,並蒙道憲搬勒提究,當經本府提執責評覆各在案。茲蒙前因合行轉飾備票仰縣照依事理立即批呈內事理勒石永禁。如有奸民沿港搭寮包抽,立即嚴擬究擬,毋得寬從,仍將示禁緣由取具碑摹具文評報以憑轉報,毋得率延于咎。等因蒙此合行示禁,為此示仰仁壽里前峰港沿海居民舟古船商販人等知悉,爾等如有連運米粟糖觔雜糧貨物到船寮即付舟船,俟次接運至郡交卸,其載價一依規給付船戶自收,迄船戶不許多勒載價及爭運多蓋寮所。倘有地棍奸民仍前延港搭蓋糖寮,私倚船隻攬載勒抽等,敕致病商民寮出,定行嚴擬究擬,決不輕恕,各宜遵毋違。特示。
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給
依據碑文內容舊港帆船延維仁溪直達前峰港裝卸糖粟,但該水路必經「港口崙」「番園」始得到前峰港裝卸,設以平埔族原住民與河洛人不和睦,在「番園」平埔族原住民住於今維仁溪南北溪邊,定遭劫勒無疑,由此觀之,漢番有很可能部份混居。
「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