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Yl.7jSsi8ZXqYqOvdcfC3Q[1].jpg  

馬諦斯探索--心得報告

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

晚期作品以剪貼色塊處理畫面表現初探

9502213)黃永豐

壹、前言︰

.研究動機

筆者於教學過程當中,時而出現學童發問有關抽象表現的畫作,例如畢卡索、馬諦斯等知名畫家的作品,尤其是馬諦斯晚期作品以剪貼色塊處理的一些作品,例如蝸牛、大洋洲、國王的哀愁等作品,為了教學的需要,並充實在藝術鑑賞教學上的內涵,決定作此研究報告。

.研究目的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課程目標有「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並且將小學階段分成高、中、低三階段的分段能力指標,雖有些勉強,為分段而分段;卻也為全國中、小學教師提供更細緻明確的教學目標。審美和理解並列,即是鑑賞之意。

國民藝術教養的提升,有賴藝術人文教育的薰陶培養,因此國小啟蒙階段的鑑賞能力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藝術人文的培養不只在栽培一些藝術家,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多數人們具有藝術人文的素養,具有更高超的藝術鑑賞能力,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表現,因而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

.研究方法

採用研究方法中所謂的歷史研究法與內容分析法,收集有關馬諦斯的回顧專輯,介紹有關馬諦斯的文章,並先行探討藝術鑑賞理論、色彩學原理、色彩心理學、色彩計畫理論,而後作內容分析。

.研究範疇

馬諦斯的畫作很多,晚期以剪貼方式創作的作品也不少,本文僅就其中幾幅較抽象難懂的畫作加以探討研究,其實馬諦斯以剪貼方式創作的畫大多不難懂,像人體系列、海洋系列、植栽系列、教堂系列等,有時看了畫名後,會望文生義,發出會心微笑。例如人與猴,簡捷的剪貼,可看出造型可愛的人與猴,以及其關係。

 

貳、理論探討

. 藝術鑑賞理論

A.   美的的本質。

造型藝術的美的表現,包括材料美、形式美、內容美,通常所謂美的的本質就指形式美,內容美大致分成古典、浪漫、寫實,而形式美則細分為對比、漸層、比例、完整、加強、變化、節奏、安定、調和、對稱、均衡、反覆、多樣統一(統整)等,不過就各種藝術流派的觀點,美的本質並不一定僅指形式上的美,有些藝術流派更強調作品本身的內容、思想、情感、想像力、創造力。

B.美術作品的創作與鑑賞分析

根據 劉文煒 教授的「藝術作品的創作與鑑賞分析表」將創作與鑑賞的關係比較得很簡單明瞭,「形而下者」的「形式、技法、媒材、表象」,要透過「建築、雕刻、繪畫、設計、攝影」等藝術表現場域,經過鑑賞的洗禮,顯現出「真理、無限、秩序、永恆、新奇」等創作價值,也呈現出創作者對於美學上的「內涵、精神、理念、素描」( 劉文煒 教授特別強調素描的重要,不將其列為「形而下」的技法之一,認為素描就是造型藝術的根本,亦即是繪畫創作的原理原則,我深有同感,並覺得許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有深厚的素描功夫。)

 

                       

A.   藝術鑑賞三層次解釋原理

無論美術導覽、美術批評或美術史的教學,都會涉及到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內涵。美術史家帕諾夫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提出一件美術作品具有三個層次的意義與內涵:

1.第一層次:自然事實表現

「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又稱「圖像(icon)」階段

2. 第二層次:約定俗成的主題

「從所見進到所知」(what you see into what you understand)又稱「圖像誌(iconography)」階段

3. 第三層次:本質意義或內涵,又稱「圖像學(iconology)」階段

. 色彩學原理

1.光的三原色(RGB)

眼所見的各種色彩是因為光線有不同波長所造成的,經過實驗發現,人類肉眼對其中三種波長的感受特別強烈,只要適當調整這三種光線的強度,就可以讓人類感受到『幾乎』所有的顏色。

這三個顏色稱為光的三原色(RGB),就是紅(red),綠(green),藍(blue)。所有的彩色電視機、螢幕都具備產生這三種基本光線的發光裝置。因為這三種光線的混合幾乎可以表示出所有的顏色,因此計算機裡頭就用RGB三個數值的大小來標示顏色,每個顏色用8bit來記錄,可以有0~255,共256種亮度的變化,三種乘起來就有一千六百多萬種變化,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24 bit全彩。

光線是越加越亮,因此兩兩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間色︰黃(yellow)、青(cyan)、洋紅(magenta);三種等量相加可得到白色。至於補色是指完全不含另一種顏色,例如黃色一定是由紅綠兩色合成,完全不含藍色,因此黃色稱為藍色的補色,從色相圖中可以看到兩個補色隔著白色相對。將兩個補色相加會得到白色。

2.印刷三原色 CMY, CMYK

至於顏料的特性剛好和光線相反,顏料是吸收光線,而不是增強光線,因此顏料的三原色必須是可以個別吸收紅、綠、藍的顏色,那就是紅綠藍的補色︰青、洋紅與黃色(CMY),以濃度0~100%來表示。

把黃色與青色顏料混合起來,因為黃色顏料會吸收藍色光,青色顏料會吸收紅色光,因此最後只剩下綠色光可以反射出來,這就是黃色加青色顏料會變成綠色的道理。

理論上將印刷三原色混合之后,應該可以將紅綠藍光通通吸收而得到黑色,只是現實生活中並找不到這種光線吸收、反射特性都十分完美的顏料,將三種顏色混合后還是會有些許光線反射出來,而呈現暗灰色或深褐色。事實上除了黑色外,用顏料三原色也無法混和出許多暗色系的顏色,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因此實際印刷的時候會額外加入黑色的顏料,以解決無法產生黑色的問題。因此就有所謂CMYK的色彩模式,K表示黑色。

黑色的加入雖然增加可印刷的顏色範圍,卻也使顏色的調整更為複雜,例如用50%CMY可以混合成灰色,但我也可以直接用50%的黑色來產生,變成同一種顏色有不同的混和方法,在加上顏料的透明度、乾燥速度、紙張吸墨程度及作業流程種種條件的不同,使得顏色的控制成為印刷的一大問題

.色彩心理學

1.色彩心理性質

色彩有三種屬性:色相、明度、彩度。由於三屬性的不同及其組合,會產生有冷、暖;前進、後退;膨脹、收縮;輕、重;動、靜等心理性質。色相又代表某種心情或情緒,例如中國人把紅色系列當作喜事,把青色與白色當成哀傷及喪事,這倒也合乎寒暖色的道理。

2. 色彩意象

看見色彩時產生的概念,也就是由色彩產生的心理感覺。稱為色彩意象(color image)。

3.色彩知覺

色彩知覺有很多種現象,是研究色彩學及色彩心理,甚至色彩計畫上很重要的知識,羅列如下:

1)明視性(視認性)

2)誘目性,注意度

3)警戒色,保護色,擬態

4)色彩順應,色彩的恆常性

眼睛對照明光產生順應後,即使光線變暗了,也可認出其本來色彩

5)主觀色

Benham迴轉盤雖然畫的是黑色,旋轉時會感覺有色彩產生,而且隨速度不同產生的色彩也不同。

6)色彩的同化現象

灰紙上畫許多粗黃色線條和粗藍色線條,結果黃中間的灰會顯得偏黃,藍中間的灰會顯得偏藍。,

7Purkinje(伯金諭現象)

黃昏時候綠色比其他顏色顯得清楚,叫做Purkinje現象。

8)貝索托布留克Bezolt Brucke現象

暖色、淺色叫做膨脹色或前進色,涼色、暗色叫做收縮色或後退色,據說圍棋的黑子都刻意做得比白子大一點。

9)後像(殘像)after image

 注視紅色一段時間後,將眼睛移到白紙,上會覺得有很淡的綠色存在。

10)色彩的對比

  色相的組合對比會影響彩度高低的感覺

11)面色(開口色aperture color)空間色

  仰望藍天只看見一片藍好像沒有實體,這種感覺的顏色稱為面色;在三度空間都充滿的顏色稱為空間色。

.色彩計畫理論

    在設計上碰到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時,應有不同的色彩計劃。色彩計劃是將色彩知覺、配色原理等理論,實際運用在各項設計領域的作業,將傳統依賴少數人經驗性、偶然性、主觀性的感性配色方法,尋求出能夠掌握預期效果的色彩計劃。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市場行銷策略的改變、消費習慣的改變、人性個性的受到肯定,促使現代環境中的色彩更形活潑、多樣。尤其是市場趨向飽和、產品發展趨向成熟的階段,色彩的影響力顯得愈發重要。儘管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的色彩計劃愈來愈受重視與肯定。而提供和諧完美的色彩效果,則是從事色彩計劃者的共同職志。

五、人類史以色彩分期

    信仰一貫道的人可能會知道,一貫道的說法以新娘裝色彩的演變來把人類史分成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黑陽期,現在是白陽期末黑陽期之初,因為近代流行白色婚紗,漸漸出現有黑色婚紗。一貫道並認為黑陽期即是人類末劫,或許黑代表黑暗、死亡,環保人士不也在呼籲拯救地球嗎?環保人士想到的一樣是烏漆媽黑的污染物。

 

 

肆、馬諦斯晚期作品色塊處理畫面表現的探討

.晚期創作風格轉變之經過 

  馬諦斯於40年代,動了兩次腸道手術,在康復期間不能作畫,便讓助手先把紙張著色,然後由他剪貼。他一生完成大小剪紙300件左右。他認為,剪紙包含的線條、色彩和構圖這些要素的處理難題,不亞於其他繪畫形式,而在解決線與色的結合上,卻有特殊的作用。並且,它能不受繪畫在動筆、著色以後不易改動的限制,能不斷地進行新的排列和組合,探求最滿意的效果。晚年生病,為滿足創作的慾望發展出的剪貼技法,反而使他的藝術成就達到另一個尖峰。以色紙剪貼組成簡單的架構,表達他對光線和色彩的享樂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諦斯開始創作他生命中最重大的突破,那便是剪紙素材的運用,他在紙張涂上水彩或顏料,然後直覺地剪下心中想要的形狀,像是蝸牛系列,就是這種剪紙藝術的先驅,他先利用墨汁在紙上畫出他想要的形狀作為練習,在完全地習慣於這種流線性的繪畫手法後,再更近一步地將繪畫轉變為剪紙,他自己也曾說過︰「對我來講,繪畫完全是理念。創作時,我順著內心的情感,而不抄襲物體的原貌。」;也因為這樣的單純化,及大膽而肯定的一筆成形,讓他畫的更能展現出生動的活力。

 

二.馬諦斯年表(另闢新頁)

 

.馬諦斯創作風格演變之分期

根據200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馬諦斯特展,以七大單元呈現,亦大致將馬諦斯創作風格之演變分期為

1)探索

2)野獸派風格

3)裝飾性風格

4)中國風

5)詩書及插畫與裝飾

6)符號的創生--模特兒與頭像

7)再生的淬煉--純粹的裝飾

 

根據John Elderfield的年表分期,也是分成七個時期:

11869-1905  Discovering Modern Art

21905-1907  The Fauvist Epoch

31908-1913  Art and Decoration

41913-1917  Abstrac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51917-1930  The Early Years at Nice

61930-1943  Themes and Variations

71943-1954  The Final years

 

肆、馬諦斯晚期作品色塊處理畫面表現的探討

.晚期創作風格轉變之經過 

  馬諦斯於40年代,動了兩次腸道手術,在康復期間不能作畫,便讓助手先把紙張著色,然後由他剪貼。他一生完成大小剪紙300件左右。他認為,剪紙包含的線條、色彩和構圖這些要素的處理難題,不亞於其他繪畫形式,而在解決線與色的結合上,卻有特殊的作用。並且,它能不受繪畫在動筆、著色以後不易改動的限制,能不斷地進行新的排列和組合,探求最滿意的效果。晚年生病,為滿足創作的慾望發展出的剪貼技法,反而使他的藝術成就達到另一個尖峰。以色紙剪貼組成簡單的架構,表達他對光線和色彩的享樂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諦斯開始創作他生命中最重大的突破,那便是剪紙素材的運用,他在紙張涂上水彩或顏料,然後直覺地剪下心中想要的形狀,像是蝸牛系列,就是這種剪紙藝術的先驅,他先利用墨汁在紙上畫出他想要的形狀作為練習,在完全地習慣於這種流線性的繪畫手法後,再更近一步地將繪畫轉變為剪紙,他自己也曾說過︰「對我來講,繪畫完全是理念。創作時,我順著內心的情感,而不抄襲物體的原貌。」;也因為這樣的單純化,及大膽而肯定的一筆成形,讓他畫的更能展現出生動的活力。

 

 

伍、結論與延續探討新課題

    馬諦斯的年代Photo shop繪畫軟體尚未發明,否則剪貼的工作馬諦斯就可交給Photo shop做更省事。馬諦斯一直在探索色彩、形體和結構可能蘊含的各種可能性。馬諦斯對各種色彩排列在一起產生的效果,若有現代繪圖軟體的輔助,不斷的實驗對照。或許更能創造更多的神奇作品留世。因此利用現代繪圖軟體的快速及重複特性,可以實驗對照馬諦斯的作品。不論是在色塊的變換對照,裝飾性結構的增減對照,我認為這也是一項可以反覆實驗的浩大研究工程。

       200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馬諦斯特展,以七大單元呈現,有一單元是中國風,也可進一步研究馬諦斯與中國曾產生何種關係,在創作過程中,受中國文化哪些影響。

中國剪紙藝術歷史也相當悠久,卻未見有經典之作流傳,是否中國幾千年宮廷文化及士大夫觀念,加上朝代更替,戰火摧殘,缺少永久保存文物的機制與固定收藏場所。抑或是不重視陋巷草民的創作價值?慈禧太后的歷史評價雖不好,卻還能欣賞 沈雪 君(沈壽)的刺繡,視之如國寶。是否幾千年來婦女的精心創作,都被男人沙文主義所淹沒?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馬諦斯探索
    全站熱搜

    黃立浯(仲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