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蝸牛.jpg         1-1.jpg   0lzsKjOiUKusp6r04HoNzQ[1].jpg  

        多年前在台南大學,暑期進修研習"視覺藝術碩士10學分班"的一篇探索心得報告(這稱不上研究報告),很快也找到電子檔,由於插圖檔無法上傳,要整篇PO出很麻煩,本想將報告轉成Adobe檔之後再PO ,又怕效果不好,文字不能更正。因此還是選擇以紙本插圖掃描,每篇一插畫來介紹馬諦斯,也期盼諸位賢達不吝指教。

        當初會選擇探索"馬諦斯",最主要是好久以來一直看不懂下面這幅--馬諦斯的"蝸牛",但是很喜愛那幅"大洋洲的一天"(報告封面頁上的插圖),請教董維琇教授時,董教授建議我研讀探索馬諦斯有關的書籍,順便寫這篇報告。

        這張抽象的"蝸牛",有人以色彩學的觀點來分析,本人對色彩學攝獵較少,可說至今仍看不懂,只感覺到有渦旋之狀,至於色彩學上的  互補色   冷暖色,相互之間所產生的視覺效果還待鑽研

但在探索過程中,逐漸看懂馬諦斯的一些晚期剪紙抽象作品,真是有趣  難免不自覺會心一笑。

諸如:     < Icarus  >  ,     <  大洋洲的一天 >  , <  一千零一夜 >  ,<  娃娃魚 > , <  榨酒機 > , <   聖誕夜 > ,<   國王的哀愁 > ,<  祭袍 > ,<  海洋記憶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諦斯開始創作他生命中最重大的突破,那便是剪紙素材的運用,他在紙張塗上水彩或顏料,然後直覺地剪下心中想要的形狀,像是蝸牛系列,就是這種剪紙藝術的先驅,他先利用墨汁在紙上畫出他想要的形狀作為練習,在完全地習慣於這種流線性的繪畫手法後,再更近一步地將繪畫轉變為剪紙,他自己也曾說過:「對我來講,繪畫完全是觀念。創作時,我順著內心的情感,而不抄襲物體的原貌。」因此,他不畫出蝸牛外在的形狀,而只以很單純的線條畫出粗黑而有力的渦形符號來表示;也因為這樣的單純化,及大膽而肯定的一筆成形,讓他畫的更能展現出生動的活力。

        馬諦斯從事剪紙藝術。40年代﹐動了兩次腸道手術的他。在康復期間因不能作畫﹐便讓助手先把紙張著色﹐然後由他剪貼。他一生完成大小剪紙300件左右。他認為﹐剪紙包含的線條﹑色彩和構圖這些要素的處理難題﹐不亞於其他繪畫形式﹐而在解決線與色的結合上﹐卻有特殊的作用。並且﹐它能不受繪畫在動筆﹑著色以後不易改動的限制﹐能不斷地進行新的排列和組合﹐探求最滿意的效果。晚年生病,為滿足創作的慾望發展出的剪貼技法,反而使他的藝術成就達到另一個高峰。以色紙剪貼組成簡單的架構,表達他對光線和色彩的享樂態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鍋牛
    全站熱搜

    黃立浯(仲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